Levy's ink.
Doodles, whimsy & life.
About
Blog
Mess
Catalog

[未完] 2016 Fall DIY申请总结:申请篇

本篇日志是2016 Fall DIY申请总结的第二篇,前一篇是2016 Fall DIY申请总结:准备篇。本篇承接上一篇叙述顺序,对申请季的各个环节写一些总结和心得。

申请季有些啥?

用上篇的大纲,申请季要做的事大概有以下几个:

  • 联系推荐人,准备推荐信
  • 选校,决定项目
  • 按要求通过ETS寄送标准化考试的成绩
  • 准备CV, 分项目准备PS(SoP)
  • 按需求开具并寄送学校成绩单
  • 填写并提交表格

说白了,就是在前期准备都就绪后,开始正式选择要申请的大学、并满足申请的各种条件。申请季正式开始于大三暑期结束后的九月份(如果决定更早选校有备无患的可能更早),结束与来年四月各大学校都出decision。

最重要的Deadline们

扯这么多有的没的,对于DDL驱动的许多人来说恐怕最有意义的还是那条死线。在提交申请材料上,各大学、各专业的截止时间区别很大,故需要选校时一个个记下来。例如,对于CS方向,绝大部分学校遵循以下规律: 申请截止于12月至来年1月,录取结果(wl除外)普遍分布在来年2月~3月。

而对于我申请的学校们,最早的UCLA截止于2015.12.01,而最晚的Gatech截止于2016.2.15。从一切材料都要赶早不赶晚的角度,下文所述的准备工作们应该在12月前全部完成。

RL (Recommendation Letter)

RL,即推荐信,应该是需要准备材料中最费事儿的,原因有三:

  • 涉及人多:每一封推荐信,都需要找熟悉的人(教授、老师、上司等)配合,无论是推荐信的书写还是提交,都需要双方一唱一和进行,而双方时间对不上则会拖慢进度很多。
  • 数目多:一般CS项目的大学要求申请者提交三封推荐信,有些学校甚至不设上限。
  • [国情]:在我国...相当多教授、老师都会让推荐人自己起草推荐信,到提交时也会把提交链接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助。我的三封推荐信就自己解决了两封。起草推荐信对各个精益求精的申请人来说无疑是加了几倍于ps的工作量,而自助提交推荐信则会面临一些分布式系统不一致性问题(uh....大概就是,如果你的申请人是大牛且答应了非常多人提交推荐信,那在提交时就可能有多人同时登陆系统进行提交,如果大牛本人不维护密码而让所有申请者不停重置密码,则带来各种竞争冒险现象...)

推荐信的作用

对PhD来说,一个相关领域大牛的推荐信重要到无以复加。而对于Master,情况又比较复杂:尽管一个大牛的牛推会给申请加分很多,但对于普遍缺乏研究经历的硕士申请者,推荐信内容上无非是DWIC(Do-Well-In-Class),乏善可陈,故起到的作用较为局限。当然,advisor提供的证明你搬砖能力的RL依然会比instructor的DWIC有说服力不少。

综合来说,无论是PhD还是Master申请者,RL都有比较重要的作用,在准备时不可草率应付。

如何拿到强推

所谓强推,就是作者情感强烈的推荐信,能起到正面作用;而弱推,则是作者情感较为中立、或多少有点不情不愿的推荐信,往往起到相当大的负面作用。

另一个比较糟糕的情况是,由于前文所述的我国国情,中国人的推荐信在老美那儿普遍没有太大作用:无论辞藻多华丽,推得多么strong,也不会带来多大的效益。然而,一封弱推的杀伤力确是通用的:一封弱推,无论是国内外,都能抵消掉一篇外国人强推的作用。

而上一段所述的国情,则直接创造了大三暑假鱼贯而出的暑期科研大军:出国实习、实验室搬砖的目的最重要的无非就是来自外籍老板们的强推,而强推也是前文所述认真做科研、实习带来的额外福利。我由于并没有出国科研的经验,在这一点上就不细述了。

选校

个人感觉DIY申请过程中最烧脑最让人抓狂的一步正是选校:美国大学上百所,每个大学里的项目有分门别类不胜枚举,而对于每个项目,对申请者的要求、录取偏好又各有不同。这样总结起来,选校需要在网上获取的信息甚至可以达到成千上万的规模。

一般而言,一个留学中介的核心正是经验丰富、身经百战的选校老师,从而能根据学生特质来匹配各个大学各个项目。由于接手案例多,选校老师往往更了解不同大学项目间的区别、项目是否对口以及项目本身录取的一些“潜规则”,从而能让选择结果又准又狠。这也是我个人认为中介对申请最有帮助的一个板块。(当然选校老师良心与否、会不会在学生身上下功夫以及是否为了保证合同不违约而选一些低水平保底校等现实情况,不同中介、不同老师均有不同,此处不表)

<学校,项目>二元组

虽然我们的流程叫选校,本质是选择学校中的某个项目。以我申请的CS硕士为例,各大学校CS方向的项目情况差异很大:如Stanford,UCLA等学校仅有MSCS的项目;又如UCSD有CS和CE(Computer Engineering)项目,如果对偏硬方面感兴趣的申请者不妨也考虑一下更冷门的后者;再如CS界的奇葩CMU,Computer Science并非一个系而是一个学院,其下包含十几个各方向、各水平的硕士项目。

首先确定学校调查范围。有不少人的做法是打开美国高校排行榜(CS一般看专排,当然也有一些专业更注重综排),从上到下一个个调查。这样的方法当然可以,但范围太大:例如,MIT不存在CS硕士项目,而UC Berkeley的MS几乎不收中国人。这两个学校尽管在CS专排榜位居前列,却不是合适的选择。个人更偏向的选校方法是,多和同行交流——多了解同系、同专业的同学们的申请目标,多了解往届学长学姐们的申请结果,从中提炼出目标学校。

大致选择学校的调查范围后,我们需要对每个学校进行调查:上官网,找到CS主页,查看相关的Graduate Programs和Admission信息,并对每个项目的侧重、要求进行记录。

首先,用要求screen掉自己硬条件不满足的项目:如Gatech的EEMS要求GRE AW3.5分,那么AW3.0的童鞋可以考虑弃坑了;USC的CSMS要求托福在开学(9月)时仍然有效、Stanford要求托福成绩在18个月内,如果已经过期的童鞋要么赶紧加塞一个考位再来一发,要么就考虑弃了。当然,在弃之前可以考虑发邮件和小秘argue一下,如果情况比较特殊(比如踩线没过)是有很大希望成功的。

而后,对剩下的项目的培养方向进行调查,选择和自己Match的项目。培养重点可以在项目官网、项目介绍、以及handbook中看到。例如,在我调查的项目中,Stanford MSCS, UCLA MSCS, UCSD MSCS, Gatech MSCS, Columbia MSCS, CMU MSCS是不分侧重的;CMU MSCV, MSR侧重CV;CMU MCDS, INI/MSIN侧重Systems;CMU MIIS, MCDS侧重数据挖掘分析;CMU INI/MSIN侧重Networks;CMU MIIS, MSML侧重AI(尤其是机器学习)。

另外,项目的长度也很重要。一年甚至只有9个月的就业向项目会因为课程量太低、缺乏暑期实习而不太被推荐,而一般更受欢迎的硕士项目都是1.5年(16个月)到2年(20个月)的。

这些信息务必在选校阶段全部收集完成,以免在后面做无用功。

划分难度阵营

选好了值得考虑的学校项目后,我们需要根据往年申请结果对个项目申请难度进行评估。尽管申请难度这事儿是玄学,不像高考只拼分数,而是三维外还存在的PS、CV、推荐信、经历等一大票软实力,故我们很难很确定地说一个项目就一定比另一个项目难申请。但总体而言,通过对大量该项目的往年录取者(如学长学姐的情报、一亩三分地录取版等)的综合能力分析,并整合前人对该项目总结的经验,我们还是大概能对各项目申请难度分个三六久等。

例如,我在申请时,就曾把调研的各个项目申请难度列了一下,大概按难度分层几级,每级内项目难度差距不大,但总体有列在前面的大于列在后面的趋势:(没有列出的仅仅因为我没有深入了解,不代表其在更低级)

  • 第一级:几乎不可能。该级项目有史以来在中国的录取者就屈指可数,不推荐申请。

    • CalTech: 首先澄清一点,加州理工是不收硕士的。我把它列于此仅仅为了彰显其神校地位。
    • UCB, MSCS: 如前文所讲,该项目似乎没有太多收中国人的传统。
  • 第二级:极难。该级项目对申请者各方能力都要求极高,同时也需要一定运气从广大大神候选者中脱颖而出。作为彩票项目申请。

    • Stanford: 地理位置好、学校名声大(综排专排均top3),所有CS硕士申请者的Top priority。申请难度可想而知。
    • CMU MSCS: 计算机顶级学校的王牌项目,所有申请CMU的人(哪怕PhD)也会顺手申请一个,申请难度不输Stanford。
  • 第三级:难。该级项目在项目质量上不输上一级,但因为方向分流等原因申请难度更小一些。作为主申项目。

    • CMU MSML/MCDS/MIIS/MLT: 课程各有侧重,项目质量不输甚至在本领域超过MSCS。由于分流了不同专业,项目申请者少了不少。
    • UCLA MSCS: 学校名气较大、项目质量高、地理位置好,受很多人青睐。
  • 第四级:难度中等。可以说,大部分专排靠前的招牌CS项目均属于该级别,学校和项目本身的名气使其申请者依然众多,但其招生规模较大、从而更容易进入一些。

    • GaTech: 老牌理工名校,专业性很强,且学费便宜,是个不错的考虑。
    • CMU INI: MSIN/MSIS,由于不属于CMU SCS大院,故经常被粗心的申请者忽略,导致没有获得和项目质量应有匹配度的名声。
    • UCSD: 加州系又一好学校,地理位置优秀风景优美,招生较多。
    • UC Berkeley MEng: 大名鼎鼎的UCB,但9个月的项目不那么讨人喜。
    • UIUC: 学校名气大,项目招生较多。
    • Columbia: 大名鼎鼎的哥大,尽管哥大并不出名于工科,但其优秀的地理位置和很不错的项目质量依然使其申请者众多。
    • USC: 项目质量较高,招人多,众多CS申请者中国人的最爱。
  • 第五级:难度中下。由于项目方向较冷、质量一般、学校排名没那么显眼或长度不尽人意,申请难度更小一些

    • CMU MSIT-SE/MSE: 软工项目,据说毕业收入相当高,但学的东西相比前面难度项目要less hardcore很多,方向偏冷。
    • Cornell MEng/UChicago MEng: 好学校,可惜只有9个月。
    • CMU MITS: 冷门、项目比较软,申请人数较少。

再次注意,以上列表仅供参考。另外,项目的录取难度是逐年变化的。从短期来看,由于留学CS的热潮完全没有减退的趋势,反而越来越多其他专业的转专业投入CS门下,故以上项目绝大部分的录取难度会走高。

寄送成绩

这个没什么好说的,上托福和GRE官网分别寄成绩就好。需要注意的是,从发送寄送请求、到ETS接受该请求、再到寄出、最后送达是需要时间的(如果目标学校和ETS间有电子送分机制,最后两步的间隔时间几乎为0),总体来说,完成这一系列过程需要3~6周。

发出寄送请求后,请务必跟踪学校的接收情况。其中有很一部分学校会自动把接收情况同步到申请系统,而有些学校不会。对于后者,请在3~4周后联系小秘确认材料到达情况。

如果超过7周没到达,不要犹豫,马上联系ETS。他们确认后会重新寄送并保证快速送达。

CV(Curriculum Vitae)

CV,即简历,主要用于对自己的各种背景做简要而有力的介绍。相比PS的主观性,CV着眼于列举客观事实。申请用的CV中必须包含受教育情况(列举本科以及各种交换经历,包括GPA)、GT成绩、专业经历(如CS则主要看重在工业界的实习经历和学术界的研究经历)、出版(如论文、专利)和获奖情况,可选包含个人项目经历和课外活动、社工经历。在申请研究生上,最后一点(课外活动、社工)是最不重要的。

CV的长度最好一页。如果打算列举很多你觉得会对申请带来巨大帮助的附加项,则可以谨慎考虑引入第二页。

除了内容和长度外,CV的排版也非常重要。一个专业的排版会让审阅者更乐于阅读你的CV,从而更好传达你想让对方了解的信息。相比PS,CV上花的时间短得多,在梳理好需要搬上CV的信息后,将其好好排版即可。对于CV的修订,则主要着眼于凝练,力求用最简短的语言不失信息地表达原文。该要求对不以英语为母语的我们存在一定困难,可以考虑寻找修改文书机构或英语水平更高的朋友修改。

SoP or PS

SoP全称是Statement of Purpose,而PS全称是Personal Statement,其区别在于,SoP主要着眼于阐述自己为什么要选选择这个项目、自身以何种方式满足这个项目的要求以及未来的计划,更客观和贴近专业,往往被各类理工科项目要求(如CS);PS更偏向于谈“情怀”,通过展现自身各种特质证明自身与众不同之处,通常被各类文科项目采用。

由于我并没有写过PS,故这里只讲一些我准备SoP上的感想。

[未完待续]